社交恐惧症是病吗?如何诊断调理?
社交恐惧症。图片来源:Dribbble
导言
几天前的一个深夜里,好友星星突然给我发了个消息:你说,我是不是要注孤生了?我有点奇怪,因为她前不久刚跟喜欢的小哥哥在一起,而且俩人关系发展得还不错。星星说:我已经第三次拒绝他的约会邀请了......真的不是因为不喜欢他......
事情是这样的:俩人在一起后,为了更好地培养感情,男友经常约星星出门玩儿,打卡各种游乐场、网红景点、旅游胜地等,这些地方都有一个相似的特点:人多、热闹。但其实男友并不知道,星星一直宣称自己是个重度社交恐惧患者,最不喜欢的就是人多的地方,不上班的时候能不出门就尽量不出门。
因为她在人多的场合总是会忍不住紧张、脸红,一想到会被很多人注视或评价,还会不停流汗、焦虑到不行。每次赴约前,星星都挣扎又挣扎,给自己做无数次的心理建设,最后还是抱着实在不忍心让男友失望的想法才能出门。还有好几次要陪男友去见他的朋友们,跟一大群陌生的人在一起时,星星的种种不适感变得更加明显,几乎分分钟想起身离开。其实,对星星的这种体验,我都能感同身受,因为我也有过在公共场合过于紧张,以至于对社交关系感到恐惧的时候。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无论在网络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听到有人在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那么社交恐惧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真的每个人都有社交恐惧症吗?
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又叫社交焦虑障碍,是神经症的一种。《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将其定义为一种过分的境遇性害怕,即个体在公开表演场合和社交场合下担心被人审视,害怕自己会出丑和行为窘迫。不一定对社交感到焦虑就会被判定为社交恐惧症,根据焦虑的严重程度可以把它分为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症。
举个例子:当我们第一次和喜欢的人出门约会时,可能会脸红、拘谨、手足无措——这是社交焦虑;约会过程中总是处于焦虑状态,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被别人审视,紧张到出现颤抖、出汗、心悸、呼吸困难、腹痛等严重的身体反应——这是社交恐惧症 。或者当我们在电梯中遇见没那么熟的朋友时,可能会进行几句尬聊,比如「你吃饭了没呀」「你今天的衣服真好看」之类的。
虽然这种不走心的寒暄有时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有些尴尬、不适,希望能够迅速摆脱这种处境,但这只是轻微的社交焦虑。而如果非常惧怕和别人交谈,哪怕只是和认识的人进行闲谈时,也时刻担心自己万一说出什么话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刻意回避或痛苦忍受这种普通的社交场合——这是社交恐惧症。轻度的社交焦虑有助于我们释放压力、调节心理状态,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但是如果发展为社交恐惧症,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工作等,就需要及时就医了。
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那到底什么原因会导致我们形成社交恐惧症呢?过去的许多年里,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原因有遗传、性格、生活经历和家庭教育等。
1、遗传因素。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子女患社交恐惧症的概率是非社交恐惧症患者子女的3.91倍。也就是说如果你有社交恐惧,也可以看看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况,当然这也是一次你们正视这个问题的机会。
2、性格因素。内向敏感、易紧张、爱自我批评和否定、完美主义的人可能更容易患有社交恐惧症。(内向的宝宝们胸口中箭,倒地不起......怎么好像哪哪都有我们!)这个几乎就是在说我本人了,我经常会非常在意外界对我的态度和评价,尤其是出现在社交场合,暴露在很多人面前时,会特别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好,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从而引发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3、生活经历。如果童年时期曾经有过被情感虐待、情感忽视的经历,或者曾经在社交场合中遭遇尴尬、伤自尊的场面,比如被家长、老师责骂,被同学取笑、欺负等,而这些情绪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以后,患社交恐惧症的概率就会更高。
4、家庭教育。有一段时间「原生家庭」这个词很火,甚至被很多人diss用烂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家庭对我们的成长和性格的影响真的很大,就社交恐惧症来说,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关系亲密度、家庭情感表达等可能会影响我们对社交关系的态度。说实话,在很多人表示自己还没学会怎么为人父母的时候,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就已经很深远了。
社交恐惧症如何诊断?
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已经患有社交恐惧症了呢?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提供了详细的诊断标准:A.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例如,社交互动(对话、会见陌生人),被观看(吃、喝的时候),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讲时)。注:儿童的这种焦虑必须出现在与同伴交往时,而不仅仅是与成人互动时。B.个体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即:被羞辱或尴尬;导致被拒绝或冒犯他人)。C.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 注:儿童的害怕或焦虑也可能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依恋他人、畏缩或不敢在社交情况中讲话。D.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E.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F.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G.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取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H.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I.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例如惊恐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或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J.如果其他躯体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病、肥胖症、烧伤或外伤造成的畸形)存在,则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是明确与其不相关或是过度的。
可以看到和社交焦虑相比,社交恐惧症的重点在于:1. 害怕、回避社交场合以至于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2. 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这种焦虑程度和持续时间已经超过了正常水平。
社交恐惧症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减轻痛苦程度。而对于轻微的社交焦虑,这里可以给大家一些小建议。
1、将注意力集中在别人身上。有时候,在社交场合过度焦虑,可能是因为我们太过专注于自身,那么此时解决这种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比如用眼睛看着某个人,全神贯注地倾听他说的话,并给他积极的回应。我用这种办法缓解过很多次多人社交场合的紧张感,亲测有效,强推!说不定你们看着看着就能遇见自己的真命天子/女了呢!
2、提前做好准备。如果要演讲或者表演,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让自己对将要进行的展示烂熟于心,如果要参加聚会,提前准备好参与聊天的话题,这样能够增强自己的信心,减轻焦虑感。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舞台上发光发亮,那么台下就要多下苦工才行,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3、情景模拟。还可以提前进行情景模拟,假设自己参与活动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情景,自己将如何面对等,将可能发生的最糟糕的情况设想一遍,然后想出应对措施。都模拟了一遍之后,也许你会发现,其实情况也没那么糟嘛,大多数情况下自己还是可以应对的。
4、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有信心。试着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自信心,可以经常用一些积极正能量的话来激励自己,比如:我真的很棒,我表现得比一般人都好,我特别有信心等。说实话,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对自己有信心是我们通向成功的第一步,要是自己都觉得自己做不到、做不好,那还有谁会相信你呢?
每个人的性格特质不同,探索自我和世界的方式可能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开朗而张扬,与外界的交流能够使他们不断获得力量;有的人细致而内敛,更愿意在独处中通过与自我对话来获得力量。而无论内向者还是外向者,都有可能因为各种事遭遇各种负面情绪,焦虑、抑郁、悲伤、恐惧等,这些消极情绪可能会时刻与我们的生活并存。首先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出现负面情绪是正常的,就像生活里偶发的感冒一样,如果处理得当,反而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积极影响,只要这种情绪不过分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那就该怎么过还怎么过,要相信自己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
如果出现了暂时无法缓解的情绪,那么千万不要试图与它对抗,接纳它、理解它,与它和平共处才是最好的状态,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发泄出来。有时候,我们的情绪也可能会生一场大病,自己无法解决,这时也不需要害怕,赶紧去医院看医生就好。关键在于及时「求救」。(来源:第11诊室)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 Washington,DC: Author.
[2] 李昳,陆桂芝,金童林,等.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关注和人际需求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03):259-264.
[3] 刘兴华, 钱铭怡. 社交恐惧症的评估方法[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3):179-181.
[4] 麻爱华,王相立.家庭环境、认知倾向、自尊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8):58-61.
[5] 高静芳. 社交焦虑障碍的评估与非药物治疗[C]. 2016年浙江省行为医学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浙江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16.
[6] 于路.社交恐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9):4-5.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