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每天2趟背孙女走28公里山路上学,易地搬迁离学校仅600米
2018年,李昌德老人背着孙女李青怡,牵着孙子李思宇。
“贫穷”,一度是贵州省毕节市难以摆脱的标签,最多时超过260万的贫困人口,让它成为全国“穷人最多”的城市。得益于精准扶贫,到2019年底,毕节市贫困人口已减少到12万,预计2020年全面实现脱贫。
4年来,28.48万深居大山,被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威胁的贫困村民,经过易地搬迁,在城里开始了新的生活。腾讯新闻联合《新京报》,推出系列报道《下山之后》,记录毕节变迁。
2003年,50岁的李昌德决定出门去打工。李昌德也很明白,这趟门出得太晚了。和村里的年轻人比,年龄、体力和技能,他都没有优势,挣钱能力自然也差一个档次,但不出门不行。家里不到两亩地,加上养猪养牛,只够一家人糊口,要供子女读书,钱从哪来?
李昌德子女多,3个儿子,2个女儿,他都想送去学校,他不想他们跟自己一样,当一辈子农民,在穷乡僻壤之间,度过辛苦且拮据的一生。之后10年,李昌德辗转北京、广州、福建、银川、西安……在工地做苦力,他憋了一股狠劲,省吃俭用,挣的钱都寄回家里,供子女们上学。
2018年冬季,李昌德位于山上的老屋,门口道路泥泞。李昌德夫妻的木屋建了30多年了,屋顶铺着塑料布,用来阻挡雨水。
2013年,李昌德60岁,干不动了。他回到了家乡,毕节市大方县三元乡河头村。他的三个儿子已高中毕业,外出打工。李昌德依旧种地、养猪放牛,供两小女儿继续念书。
虽然儿子们过得也辛苦,但总算是走出了大山,这点让李昌德觉得欣慰、值得。李昌德承认,他老了,像他住了几十年的这几间老木房一样,陈旧破败,时常漏雨。他想安顿下来,就此歇下,但他的辛劳,并没有结束。只在家里待了一年,李昌德又出门了,去了浙江。在那里打工的三儿子病倒了,他去帮忙照顾孙子和孙女。
2018年,孙子到了读书年龄,考虑浙江生活成本高,上学不易,李昌德把俩兄妹带回老家,孙子李思宇在三元乡小学念一年级,孙女李青怡进了三元乡幼儿园。
三元乡海拔1600多米,冬季天寒地冻。早上,雾气在房子周围的树林、灌木、草丛上漫过,凝成冰挂,路面也盖上了一层冰壳。从家里到三元乡约7公里路,上学下坡,放学上坡,这段路对4岁的孙女李青怡来说,实在是太难走了。
李昌德把孙女放背篓里,背在身上。冷的时候,他就用围兜把背篓盖住,以免孙女冻着。上下学时间,他就这样背着孙女,牵着孙子,来回于家里和乡上。
上学难,不只有李昌德一家。
毕节常年在外打工人口约188万,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像李思宇、李青怡一样留守大山的孩子。“孩子们为了上学,走一两个小时、三四个小时都很正常,很多凌晨就要起床,爬山去读书”,李昌德说,山里的童年,比外面想象得更艰难。
李昌德年纪大了,背着孙女,蹲下了,就没劲再起身。路上走累了,他就找一块高一点的台面,把背篓靠上面,歇口气,再接着赶路。把两个孩子送到乡上后,李昌德快步往回赶,回到家,把牛放到山上、砍柴火、剁猪草,一刻也闲不下来。
下午两点半,李昌德背起空背篓,赶在四点前到学校,接孙子和孙女。到家差不多下午五点半。每天往返两次,28公里,5个多小时,从冬天到夏天,风雨无阻。这是李昌德一个人的马拉松。把孩子接回家,李昌德围着火炉烤一阵子,冻僵的手脚才缓过来。
李昌德的这场马拉松,结束于2019年初,终点是大方县奢香古镇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在这里,他分到了一套120平米的新房。刚分到房,李昌德犯愁,怎么把老屋的生活用品搬进城?但工作人员告诉他,新房配备了基本生活设施和用具,可以“拎包入住”。
李昌德去新房看了一下,所谓“基础设施”,已远远超出他的预期。
2020年6月,大方县奢香古镇局部,李昌德的新家就在其中。
搬进城后,他和妻子被纳入城市低保,有了稳定收入。但最让李昌德高兴的,是孙子和孙女不再为上学远犯愁,社区内三所小学,孙子就读的是最近的一所,离家仅600米,孙女入学的幼儿园,离家也不到300米。社区建了四所幼儿园、三所小学、一所民族中学,一所职业学校,解决了3300多名孩子的入学问题。奢香古镇搬迁了2880户,12501人,贫困户占绝大多数。
下午3点20分,李昌德从家里出发,不到10分钟,走到李思宇就读的小学。把孙子接回家后,督促他做作业。下午4点50分,李昌德带着孙子再次出门,去幼儿园接孙女。李思宇领着妹妹,向着家的方向一路小跑,李昌德远远的在后面跟着,社区道路平整宽敞,有路灯,有监控,让李昌德很放心孩子们的安全。
和爷爷打过招呼,李思宇兄妹到社区图书室儿童阅览室看书。图书室有为留守儿童设置的希望小课堂,周末或其他节假日,有志愿者给孩子们上手工课。李昌德说,进城之后,孩子们最大的变化,就是性格变得开朗了。
2020年6月12日上午8点,把孙子孙女送到学校后,李昌德到菜市场买了菜,回到家中,看看电视。他的两个女儿也相继毕业了,在大方县找到了工作。妻子殷明秀到乡下走亲戚去了,要住几天才回来,孩子上班,孙子孙女上学后,李昌德就一人在家。不用走远路送孙子孙女上学了,也不用养猪放牛、种地砍柴,劳碌了快一辈子的李昌德忽然觉得,时间多得像要漫出来,这让他有些不习惯。
为了打发时间,除了看看电视,他也常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或者其他老人聚集的地方,看别人打扑克,聊天,这让他心里觉得踏实。李昌德总在嘀咕,要是有块菜地就好了。不过进城之后,连土都很难看到,更不用说种菜了。他学着社区里很多老人一样,在阳台上用各种器皿装上土,种点绿植和爬藤类蔬菜,感受土壤的气息。
尽管数量较之前有大幅降低,但毕节至今仍有约14万留守儿童。即使在搬进城后,他们这一身份依然没有改变。通过易地搬迁,解决了留守儿童生存环境恶劣的问题后,但如何让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依然是一个长期的议题。
“要从源头解决问题,还是如何帮他们的父母,在本地找到工作”。在毕节,还有很多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来源:中国人的一天,摄影&撰文/陈杰 刘旻 万骅坤)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