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与信仰冲突中的妥协与坚持——论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

来源: 知网 2020-07-04

长篇小说《活着之上》2.jpg


    小说以写实的手法,娓娓道出了聂致远读博、就业、结婚、科研、评聘职称等生活和工作的琐事,内容是写实的,但其意义却深远。当今的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大潮的滚滚洪流之中,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和结构秩序早在20世纪后期就深入到了普通人的内心深处,并被普遍接受。然而市场经济又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模式,一种价值信仰和意识形态,在一些人的心里,它甚至是一种魔障:“时间就是金钱”。人们显然已经越过了羞于谈钱、谈利的时代。功利导向、承认追求财富(利益)的合法合理,广泛成为社会公众普遍的基本共识。


    1 利益最大化下的理想冲突


    在我们的生活中,功利主义展现出了自身强大的世俗力量,并以生存的理由拥有着道义的合法性,进而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一切看似怪诞的表征背后,都可以在“市场”化的语境中找到其存在和解释的理由。“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市场化的生动注脚。然而,这种实力强大的市场经济规则又是以解构传统的延续几千年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为代价的。市场经济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人们走进市场,并非为了寻求崇高的目的,而仅仅为了盈利。市场经济俨然成为了当前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话语霸权,它已经取得了道义上的合法性和操作上的可能性,人们无法拒绝它的游戏规则———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市场不承认有终极,也不认同理想主义,它甚至将人们形而上的精神意识拖拽到形而下的层次,实现功利化的浅层次。而令人非常困惑不解的是,如果丢掉了理想主义的支撑,人们又如何能抵抗金钱霸权,抵御功利侵袭呢?


    2 市场化下的焦虑


    中国当代传统知识分子就在这种市场化行为的经济大潮中产生巨大心灵焦虑。与强大的功利社会相比,知识分子个体显得渺小卑微。“那段时间我简直失去了对世界的理解。钱,而且是一点点可怜的小钱,真的有那么大的魅力?难道每个人都是生活舞台上的提线木偶?钱倒是幕后的提线者?”“生存是绝对命令,良知也是绝对命令,这两个绝对碰撞在一起,就必须回答哪个绝对更加绝对。”作者在文本叙事中不断地提出类似的困惑与思考,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在精神方面遭遇到的严峻而残酷的挑战。“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基本操守,他们从小读着杜甫、李白、陶渊明、屈原、曹雪芹的诗文,接受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价值观的熏陶,践行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淡利重义,维持着社会的平衡与秩序,传承着千百年来的道义和良知。


    3 当代价值观的取舍


    然而,社会是现实的,被市场浸淫多时的社会生态已然遭到了新秩序的重构,传统知识分子推崇备至的“重义轻利”的人文精神在新的功利主义秩序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而“重利轻义”的歪门邪道竟畅通无阻,奉行者如鱼得水,生活得风生水起。工具理性主义的物质利益观已经全面渗入我们的生活体系中,因此,今天人们在谴责金钱对于人的品行的腐蚀压迫的同时,正视现实经济关系对于个人道德品格的真实含义,是特别必要的。正如小说描写的那样,形形色色的各类“潜规则”明目张胆地横行于社会各个角落。以主人公聂致远为代表的当代高校青年知识分子的就业、晋职、职称评定等都存在巨大的灰色地带。受传统价值观念熏陶的他们处于前所未有的矛盾和焦虑之中:放弃信仰,向世俗妥协就会一帆风顺;而坚持良知和理想,则一无所有。人文精神被扭曲到了脆弱不堪的地步,传统价值被无情肢解,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仿佛陷入了一个巨大的价值悖论。


    在理想和现实的夹击之下,小说似乎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命题:作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个体,他们要不要践行人文精神和价值操守?是迫于生存现实的残酷实际,蝇营狗苟地换取利益和金钱?还是始终如一地坚持信仰和良知,虔诚地守望着社会的光明?作品在看似舒缓的叙述却郑重地给世人提出了一个重大而又残酷的问题,是放弃还是坚守?在生存现实与意义拷问不相容的悖论语境之中,中国知识分子的突围之路在哪里?作者借聂致远学生贺小佳的短信“你站立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给出答案。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来说,现实不是托辞,放弃不是理由,不论生存多么艰难,坚守良知和信仰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放弃责任、退守个人生存空间世俗化的价值选择,几千年来从未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取得过道义上的合法性,因而也没有成为过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的主流选择。(来源:知网,作者:胡宏亮)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