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的会盟,温地会盟实际上在麻痹列国
《春秋》载:“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这场瓦屋会盟官方的名称叫温地会盟。温地这个地方,在当时实际上是周天子的势力范围。齐国、宋国、卫国选择在这里举行会盟,其实有着深远的考虑。温地这个地方在周人的地位非凡,当年郑庄公与周桓王结怨,“祭足即取温之麦”,祭足割的就是温地的麦子。祭足选择温地作为郑国向周天子示威的地方,足见温地的重要性。
温地会盟实际上是一场大国与小国之间暂时达成和平协议的会盟,齐国在温地会盟的前一年就已经派人到鲁国去巩固艾地会盟的友好关系。在艾地会盟前两年,齐国又跟郑国举行石门会盟。这种种会盟仪式的主导者基本上都是齐僖公,齐僖公依靠频繁的外交运动让齐国成为这个时期曝光量最多的诸侯国。
齐僖公其后的外交策略中暴露出更深层次的目的,则是强曝光量主动赢得中原话语权,与郑庄公对外展开重大军事行动不同,郑庄公为彰显郑国的威信甚至与周天子撕破关系,这样的代价跟齐僖公相比当然要严重的多。齐僖公在即位到温地会盟的十多年间,即成功在中原占据主动权,更是与风头正劲的郑庄公建立稳固同盟关系,这即为齐国后来的崛起提供了坚实基础。
而在温地会盟之前,“宋公以币请于卫,请先相见,卫侯许之,故遇于犬丘。”这即是说宋国与卫国对于齐僖公所召集的温地会盟都非常重视,在正式会盟之前就提前相见。而宋国为此还付出了“币”,可见其对温地会盟的期待性。宋国为什么如此重视这场会盟呢?齐僖公所主导的这场温地会盟到底想要讨论什么事情?
《左传》:“秋,会于温,盟于瓦屋,以释东门之役,礼也。”温地会盟的最大目的显然就是消除东门之役的恶劣影响。那么什么是东门之役呢?这还得说到宋国的宋宣公。宋宣公没有传位给嫡长子公子与夷,而是让位给了弟弟宋穆公。宋穆公又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与夷,将公子冯去了郑国。但公子冯在国内有着相当的口碑,而且本身就是宋国君主的最佳人选。
当时的列国之中已经出现过很多弑君事件,卫国州吁弑杀国君取而代之,这件事情就让宋殇公与夷如芒刺在背,尤其担心宋国的老对头郑国人会帮助公子冯回归宋国。因此等到后来州吁派遣使臣前往宋国担当说客时,即以此作为理由,说服宋殇公率领大军参与卫国对郑国的战争。当时的郑国刚刚平定共叔段叛乱,主要兵力皆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宋卫陈蔡等国联军即以郑国的东部薄弱区域作为攻击地区,很快即攻到郑国都城的东门外。
但联军各怀鬼胎,卫国是想帮助共叔段的后人归国,以此扶持一个亲附卫国的政权,宋国则完全是为抓捕公子冯而来,至于陈蔡等国无非就是打酱油的,没有什么非常明确的目的。因此郑庄公即以此为突破口来瓦解联军心理,故意放出消息说公子冯不在郑国都城,而是在郑国南部的城池长葛。宋殇公出兵一场,自然是要达到最大的目的,闻此消息即率军往郑国南部撤离,卫国失去宋国这个最强大的联盟军,担心郑国主力部队到来无法抵御,也便率领大军撤离。这即是所谓的东门之役。
齐僖公主动帮助郑国来缓解与宋卫等国的关系,一方面是要稳固自己中原话语权,一方面则更是在麻痹宋鲁等国,是在向中原人抛橄榄枝,即齐僖公是主张和平的好君主。在温地会盟后的第二年,齐僖公就派人去鲁国炫耀自己的功绩,鲁隐公还以此认为齐僖公缓和郑国与宋卫等国关系,是大利于中原的好事情,认为齐僖公与鲁国结盟是看得起鲁国,所谓“敢不受君之明德”。但鲁隐公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位齐僖公后来将成为鲁国人最不喜欢的君主,鲁隐公的继任者将死在其手上。
齐僖公所主导的温地会盟,实际上应是在麻痹列国。(来源:海说春秋)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