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沙漠40年造林百万亩,睡羊圈半夜狼嚎不该被忘记

来源: 萤火计划 2020-04-26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也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它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又被称为“死亡之海”。四十年前,一片造林地在它的腹地出现。一代林场人推着这片林子向外扩张,生生把沙漠养成了绿洲。今天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不会忘记,那一群在沙海里挥洒青春的林场人。


高处鸟瞰库布其沙漠中东段的植被.jpg

高处鸟瞰库布其沙漠中东段的植被。资料图


    一驾驴车、一壶水、一袋粮,四十年前,这就是邬玉明和他的同伴们对抗沙漠的装备。他们的敌人是库布其沙漠,一片“死亡之海”。漫天风沙蚕食着人们的生存空间,住在腹地的百姓一批接一批地离开。包括邬玉明在内,留下来的这批人,正式和沙海宣战。


    一组直观的数据:四十年后,库布其沙漠中东段的森林覆盖率由初期的6%增长至59.98%,植被覆盖度达到80%。


    沙漠变绿洲的童话,在现实里上演了。


    “有人说我们是傻子”


    四十年前,林沙专业毕业的邬玉明,回到家乡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成为一名林场工人。刚参加工作时,林场条件简陋。羊圈上搭一块苫布就是工人们的住所,更别提供水供电了。晚上附近狼嚎四起,上厕所都必须要结伴,以防危险。造林地离住所有一段距离,每天天蒙蒙亮,邬玉明和同伴就出发了。


    沙漠没有平整的路,他们用毛驴车拉着树苗费力爬坡。到毛驴车都行进不动的地方,再将树苗背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沙漠腹地。每天工作的十几个小时里,邬玉明和同伴吃不到一口热饭,只有随身携带的干粮。风一吹,刚剥开的鸡蛋就覆上了一层沙,对此他们也早已习惯。能带的水也有限,喝完了就从地里挖坑找水。夏天地表温度高达六十度,皮肤挨在沙上瞬间就烫出泡来。


2019年库布其沙漠中东段春季造林成果.jpg

2019年库布其沙漠中东段春季造林成果.资料图


    比起身体上的劳累,更难受的是内心的失落。每当他们与离家的老同学、老同事重聚,常感慨大家差距的不断增大。有人笑他们傻,整天守着沙土树木。邬玉明尽管心里不是滋味,却还是不愿放弃。他觉得看到这些树,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他和沙子的气还没有置完,他还没有战胜沙漠。


林场人的老照片.jpg

林场人的老照片。资料图


    儿时,沙漠带给邬玉明的记忆是痛苦的。有时一年种三茬庄稼,都被风沙掩埋,最终颗粒无收,乡民无奈之下只能远走逃生。慢慢地,家乡的许多村庄彻底被黄沙淹没。正是儿时的经历,让他决定通过务林改变家乡,“说我傻就傻吧,这些事总要有人干”。


    遗憾藏心底,抱负寄沙海


    邬玉明已经六十岁了。虽然两鬓有些斑白,但他身形健朗,造林时挥舞铁锹的动作依然十分有力,看不出是已是花甲之年。谈及当年在林场的辛苦,这位内蒙汉子的语气非常平淡,“既然决定扎根沙漠,这些苦不算什么。”但一提及有关家人的事,他的语调就沉了下去,难掩心中的遗憾。


    那次,邬玉明在离家七十多公里的地方造林。老母亲腿疾突然发作。妻子怕影响他工作,就独自带着母亲去医院检查。住院四天时间,老人仍然不见好转。妻子这才通知了他。


    邬玉明赶回家后,母亲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因为耽搁了病情,一年后发展为化脓性感染。最后,母亲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这件事一直是邬玉明心底抹不去的伤痕,他将一生献给了治沙造林,却永远背负了这份遗憾。


    治沙造林不光靠一腔热血,更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手段。一讲起造林经验,那个健朗的内蒙汉子便又回来了。邬玉明说,比如为了阻止沙丘流动,林场人在沙丘行进的前方种上个头高大的树木,“挡”住沙丘的去路;在沙丘的背部种上林木,“拉”住它的移动。这叫做“前挡后拉”。这只是众多技巧中的一点,但摸索出这个技巧,他们花了好多年。


    邬玉明很自豪地说,自己种植的树木造一片活一片,造一片绿一片。他的同伴都知道,丛丛绿树都是他的心血。他不善言语,但干活最拼。


    想为后来者铺一条路


    “眼前有树,脚下有路。”这是每个务林人的美好愿景。现在的工作条件虽然比从前好许多,可还是有道路、通电、用水方面的问题。


    道路问题尤其重要。没有路,苗木运不进造林地,灌溉水源不方便运输,打井和抽水等工程也难以进行。把路修好,是将来能够持续造林的基础。铺好路,让后继者造林时有更好的条件——这是邬玉明退休前最想做的事情。


    2018年,他总共修了18公里路。退休之前,他希望能够再修43公里,加起来刚好是61公里。到那时,他也正好是61岁。他说,这样人生便圆满了。说到这些的时候,他眼里噙着泪花。


    从高处远望,沙漠中生长出片片绿林。这并非上帝大笔一挥的杰作,而是邬玉明这一代林场人一生努力的成果。他们这些当年的壮汉,如今已经变得白发苍苍,甚至有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他们不该被忘记。


    看着修建中的61公里路,邬玉明相信,会有更多人继承他们的事业,让这片土地绿意更浓。(来源:萤火计划,文/霍鑫云 一凡)


阅读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