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伤害事件频发,靠“零容忍”严惩能消除吗?
2019年12月24日早上6时许,民航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在正常诊疗中,遭到一名患者家属的恶性伤害,导致颈部严重损伤。25日凌晨,从民航总医院传来不幸的消息,虽经全力抢救,杨文医生终因伤势过重去世。据警方通报,犯罪嫌疑人孙某已被刑事拘留。
近年来,对于暴力伤医,打击的力度在持续加大。对伤医事件“零容忍”,是各地普遍的做法。按照常理,严惩可让伤医者感到震慑,进而换来“零发生”,但事实并非如此,严惩之下,恶性伤医案件仍时有发生。
恶性伤医事件多具备一些相同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发生在门诊,且以急诊科等重点科室最常见。看急诊的人来源十分复杂,因打架斗殴和醉酒等原因来院看病者不在少数,这部分患者和家属情绪往往十分激动,有时甚至处于非理性状态,人在冲动可能会不计后果,“零容忍”的震慑力不起作用,伤医事件就容易发生。
对于这部分伤医行为,单纯加大打击力度的效果有限,是否需要对他们事先进行情绪与风险评估,以便提前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急诊室里情绪激动或处于非理性状态的人,若能采取增加防范人手、强制醒酒、限制陪护人数等举措,或能起到很好的防范作用。
另一个特点是,重病患者尤其是绝症患者也容易伤医。从心理层面来看,一名时日不多或处于极度痛苦状态的人,就可能不太在乎惩戒。假如其是非观与荣辱感丧失,那么,伤医之后引起的社会关注,反而可能为其所向往,惩戒效果也会因其身体状况而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之下,伤医的“零容忍”力度,同样可能丧失震慑力。
对于这部分患者,医生的细心诊疗不可或缺,但亲人的陪伴、基层熟人医生的关心和帮助等,则更容易为他们解开心结。并且,医患之外的力量在诊疗过程中介入,还能发挥缓冲作用,减少医患直接冲突的机会。关心和陪伴这部分患者,也能起到防范伤医事件的作用。
还要看到,部分患者或家属之所以伤医,是因为他们不认可医生的诊疗效果,甚至认为,医生的诊疗是导致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若如此,怀疑或怨恨就可能转化成伤医冲动。医患之间认知上的冲突,往往会存在较长时间,当这类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提前介入预防就很有必要。
每一起恶性伤医事件,对医患关系产生的撕裂、对医务人员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都会存续很久。谴责和严惩伤医者理所应当,但只要“零容忍”不能转化成“零发生”,个案的教训就难以产生普遍的教育意义。
从这个角度看,类似伤医事件一旦发生,在严惩的同时,推出更多配套措施,打通“零容忍”和“零发生”之间的通道,方能为融洽医患关系持续营造良好氛围。(来源:光明时评,文/罗志华,医生)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