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因“过劳”离世,高速运转时代如何改变“过劳”命运
最近,新华社记者徐勇突发心梗去世,艺人高以翔意外猝死,过劳的风险再次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如何规避“过劳”风险?《过劳时代》作者曾开出怎样的药方?遗憾的是,该书作者日本学者森冈孝二却因过劳导致的心脏病发作而离世。
虽然说,在一个新闻热点以小时计的社会中,这两则悲剧留给人们的关注、讨论时间依然不会太长,但短时期内多起类似事件进入舆论场,至少会让不少人直观感受到,长期熬夜、过劳的风险,并非耸人听闻,它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
其实,在名人案例外,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有统计显示,中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总人数超过50万,居全球之首。其中的原因,或许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都不无关系,但过劳毫无疑问是重要因素之一。相关统计称,2014年,中国人平均每年的工作时间在2000-2200小时之间,同期的德国平均水平才1371个小时,也就是说,每个中国人平均比每个德国人的工作时间多出了三分之一。这也与“996”甚至“007”在我们社会中的普遍性,形成了一种直接呼应。
因此,这次事件发生后,就有不少声音谴责高以翔生前加班加点录制节目的电视台,同时也有人呼吁企业应该为员工更合理的安排工作时间,减少加班。而考虑到当前整个社会加班现象的常态化,更需要追问的是,当我们在感叹社会的发展之快、变化之快时,是否也曾考虑过,我们是否也为此支付了一些超常规的付出,乃至包括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这确实值得反思。当然,这种反思不可能是某个人、某家企业就能完成,而是整个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发展速度与质量,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除此之外,面对心肌梗塞等突发疾病的高风险,社会急救技能和急救设备普及率低下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如有着“救命神器”之称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可以将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提高至60%,然而目前中国所有公共场所配备的AED总数也仅有千余台,相关急救技能的普及率甚至仅有1%。这种公共救助设备和技能的双重匮乏,无疑也大大提升了猝死悲剧的发生概率。此次事件后,有不少城市公布了公共场所AED的配备情况,以便于在有需求时能够最快获取,还有一些地方宣布加快相关方面的投入,这或是最立竿见影的改变。
当然,猝死现象多发,在承认每个人都有可能做些改变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直面一种整体上的无助。日本学者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一书中,认为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消费攀比加剧,技术革命带来的加班便利化等因素,是当代日本人普遍过劳化的主要原因。而这一分析放在当前我们的社会中,其实同样是成立的。事实上,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在内的东亚社会,素来格外推崇吃苦耐劳的文化。这也成为整个社会节奏快、人们神经绷紧,易出现过劳状态的一种内在的文化因素。
针对现实,森冈孝二为“过劳时代”开出的药方,一点都不深奥。如个人要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找到工作之外的生存意义;年假要休够,每个人一年至少要有1—2周的连续假期;企业要禁止无偿加班,尽量避免节假日加班;法律要加强对企业的劳动权益保障的监督等等。可落脚到现实中,这些建议却又往往是“知易行难”。正如即便不是工作加班,在“报复性熬夜”也成为年轻人普遍生活方式的当下,名人猝死案例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少的触动,继而推动多少的现实改变,的确让人不敢过于乐观。
可悲哀的是,专门研究“过劳”现象的森冈孝二先生,在《过劳时代》的中译本即将出版上市前,却因过劳导致的心脏病发作而离世。在这个加速运转的过劳时代,人们如何才能改变“过劳”命运,避免后续“过劳”悲剧发生,或许更值得关注。(来源:光明时评 文/朱昌俊)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