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学或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医学将展开另一全新图景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19-09-13

精准医学1.jpg


    精准医学将有可能作为健康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列入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未来的“十四五”规划。9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首席科学家詹启敏在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大会上透露。


    顶层设计又一次将精准医学作为全民健康的重要方向来推动,这一信息在业界引发热议。2015年,科技部就曾规划在2030年前向精准医学领域投入600亿元。2016年之后,每年国家都对精准医学项目进行研发支持,落地速度超乎想象。


    詹启敏作为国内精准医学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一直以来都为精准医学在国内的应用而呼吁努力,逐渐将这一理念引入公众的视野。在此次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大会精准医学影像技术与应用国际论坛上,詹启敏强调:倡导精准医学,首先就要求有大量的分析数据,分子医学、分子影像、分子诊断、人工智能等都将很快进入临床医学领域。医学将会展开另外一副全新的图景。国际BT领袖峰会精准医学影像技术与应用国际论坛在深圳举办。


    精准医学之道


    精准医学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及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2015年1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在白宫国情咨文中第一次提出“精准医疗计划”,一夜之间火遍了全球。美国希望引领医学进入全新时代的想法,同时也激发着中国科学家的科研决心。


    詹启敏介绍:“其实早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就有相关精准医学的研究。”但2015年开始,精准医学作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开始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在现阶段,精准医学最容易实现突破的,詹启敏认为还是在肿瘤领域,“一方面肿瘤造成的社会问题比较大,另外依托医学影像技术,解决肿瘤比较容易取得成果。”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恶性肿瘤的新发病是每年430万例,每年死亡280万例。肿瘤的五年生存率,中国仅40%,美国达到66%,而日本为72%,欧洲有些国家高达80%。詹启敏表示:“美国从2007年左右开始,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往下走,我国却都在往上走。到今天媒体有时候问,中国何时能出现肿瘤发病率的拐点?我们还回答不了。”不过,精准医学的发展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尤其是分子影像等诊断技术的进步,将为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早期干预提供准确的信息。


    今年7月,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建设项目正式获批启动,计划在5年时间内,建成全球首套14T超高场磁共振系统。这一科研重器的投入使用,将极大提高我国精准医学的水平。


    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总工程师、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任秋实介绍:“我们国家在肿瘤标志物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工作,可以说是很超前的。但是通过检测肿瘤标志物,无法精准探究它的来源以及变化情况。这些问题必须要靠精准的医学影像来回答。”


    除了肿瘤以外,我国每年还有375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还有2.7亿的高血压患者以及1亿的糖尿病患者。要实现国家规划的“健康中国”战略,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詹启敏认为,为了实现“精准”这一医学的终极目标,应更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解决这些问题没有别的路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科技进步之魂,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通过产学结合把这个做上去。”


    医学影像技术的突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发展精准医学的过程中,大型医学影像设施一直都是世界各国争夺的高地。医疗领域对于影像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詹启敏表示:“如果医院把CT和核磁拿掉,治疗方案都没法做,所有手术都没法完成。今天的影像学主要还是解决占位性病变的问题,未来的影像学将面临功能的改变。随着观察到的东西越来越精细,我们必将能够探究更多未知的领域。”


    正在建设中的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项目中,除了14T超高场磁共振设备,北大“扁鹊一号”全人体PET-CT也是一大利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彭旗宇博士介绍:“过去传统PET-CT覆盖范围较小,要实现全人体扫描只能分段。‘扁鹊一号’全人体PET-CT覆盖范围提高到2米,并可以快速成像,对全身疾病治疗有巨大帮助。”


    “扁鹊一号”有望在2019年底完成原理样机,2022年基本达到各项功能的完善。目前西门子、飞利浦等世界巨头也在积极开发这一设备。和14T超高场磁共振设备一样,一场没有硝烟的国际竞争正在进行。任秋实表示:“各类精准的医学影像设备就是精准医学的眼睛。我们只有能够看到,才能对病症进行精准的诊断、干预和治疗。这些影像大设施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在实现精准诊断的基础上,未来精准医学还将为健康管理提供保障。通过早期筛查,能够提前预判疾病的发生发展,更早进行干预,从而达到类似中医“治未病“的效果。这正是精准医学的最大魅力所在。这一切都有赖于医学影像大设施领域取得的突破,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詹启敏敏锐地意识到,首先要做的是大量基础科学的交叉研究,包括医学、生物组学、材料、工程、信息、光学,只有将这些学科有机组合起来,才可能达到“精准医学“的要求。


    正在研究中的14T磁共振项目正是如此,过程中需要在大量过去未曾涉足的陌生领域实现突破,有一定的难度。北京大学选择完全开放的态度,希望在开发过程中,整合世界一流的技术,吸引国内国际上一流的科学家共同参与,争取在中国率先实现突破。(来源:深圳特区报)


0 阅读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